loading
cghospital.com
健康知识

Medical guidance

抗结核药物致皮疹临床特点及停药指征

发布时间:2012/7/27 访问次数: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传染病,而抗痨治疗需有用多种药物长期联合应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常可出现皮疹,当出现皮疹后是否停止使用原抗结核药物,一直是医患双方非常关注的问题。
    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en-i)、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链霉素(SM)、吡嗪酰胺(PZA)、对氨基水杨酸钠(PAS)、阿米卡星(AM)、丙硫异烟胺(Pth)和氧氟沙星(Onx)等。目前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对首次使用抗结核药物所致皮疹病人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皮疹发生率、伴随症状和停药情况。结果皮疹发生率为9.8% ,单纯皮疹55例,占24.1% ,其中重症皮疹(剥脱性皮炎和大泡型红斑),占3.9%。皮疹伴其它系统表现一种或一种以上者占75.9%。总停药率为57% 。
    抗结核药物所致过敏多为全身性,发生过敏反应后,绝大多数单纯皮疹病人,经过抗过敏处理后仍可维持原方案继续治疗,而皮疹伴有黄疸、心律失常、关节痛和过敏性休克者均须立即停用抗结核药物,并且避免再次使用。皮疹伴肝功能异常和/或发热者有近50%左右的病人需要停药,而伴有胃肠道反应者绝大多数必须停药。总停药率为57%。
    皮疹是抗痨治疗过程中较常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现代分子生物学已经证实,机体受结核菌感染后导致T淋巴细胞活化,一方面发挥免疫防御作用,另一方面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特异性变态反应,使机体变态反应增强 1。抗结核药物作为一种半抗原特质进人体后可能与朗格罕细胞表面分子结合形成新抗原,富含MHC分子的郎格罕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并呈递给T细胞,引起变态变应,且多为全身过敏反应。部分病人同时伴有一种或两种其它系统表现,其中以肝功能异常居多,可能与抗结核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肝毒性有关。因此,当出现皮疹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在目前所常用的抗结核药物中RFP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且可以导致过敏性休克,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警惕。发生过敏反应后,绝大多数单纯皮疹病人必须停药,经过抗过敏处理后仍可维持原方案继续治疗。但仍有部分病人必须停药或更换治疗方案。在用药过程中为了避免给病人造成更大的伤害,当发生过敏反应时,应及时进行肝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立即停用所有抗结核物,并从中确定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避免再次使用:(1)发生剥脱陛皮炎、大泡性红斑者;(2)皮疹伴随消化道症状者;(3)皮疹伴发热、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胸闷和剧烈咳嗽者;(4)皮疹伴心律失常(除外心脏本身疾病)者;(5)皮疹伴有黄疸或GTP大于ll0U/L;(6)发生过敏性休克者;(7)皮疹伴紫癜、关节肿痛者。为了减少皮疹的发生,病人在接受抗痨治疗时应尽量避免摄人易致过敏反应的食品。至于过敏反应发生后对结核病有无影响有待进一步总结。

参考文献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