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ghospital.com
健康知识

Medical guidance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发布时间:2012/10/11 访问次数:

概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又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purulent cholangitis,APC),泛指由阻塞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是胆道外科病人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我国的急性胆道感染用重症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一词来描述,其意特指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的严重类型,它突出强调了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的病理与临床的严重性,也强调了胆道梗阻在感染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要求。因此,ACST、与APC、AOSC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一旦确立ACST的诊断,临床上即应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及时有效地帮助病人度过可能面临的威胁、减少死亡的危险是胆管外科临床与科研的首要问题。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败血症、中毒性休克、胆源性肝脓肿、胆道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这些严重病变的病理改变可由急性胆管炎引起,已不是或不再完全是其病变本身,而是续发病变或损伤的结果。胆管梗阻和感染这两个因素互相作用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若未得到有效的处理或处理不及时、不恰当,就可能导致上述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才是有效降低临床病死率的关键,它涉及多学科、大范围、高难度的研究,需要不间断地探索、积累和总结,从理论到实践求得新的突破。

流行病学:本病好发于40~60岁,病死率20%~23%,老年人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在非手术病例可高达70%。
病因:引起的AOSC原因很多,但是,胆道梗阻和细菌感染是2个基本条件,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胆管结石
2.胆道寄生虫
3.肿瘤
4.胆管狭窄

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急骤,突然发作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及呕吐,继而出现寒战和发热,半数以上的患者有黄疸。典型的病人均有腹痛、寒战及发热、黄疸等charcot三联征,近半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烦躁不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征象。腹痛比较常见,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疼痛的部位一般在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肩背部。疼痛的轻重程度不一,因胆管下端结石和胆道蛔虫引起的腹痛非常剧烈,而肝门以上的胆管结石,以及肿瘤所致胆道梗阻继发感染所致的APC,一般无剧烈腹痛,仅感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胀痛、钝痛或隐痛,通常可以忍受。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除少数病人因病情危重,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体温可以不升外,一般APC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可高达40℃以上,持续高热。部分病人有寒战是菌血症的征象,此时做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其细菌种类与胆汁中的细菌相同。肝脏—叶内胆管结石所致的APC常常仅有发热,而腹痛和黄疸可以很轻,甚至完全不出现。黄疸是APC另一个常见症状,其发生率约占80%。黄疸出现与否及黄疸的程度,取决于胆道梗阻的部位和梗阻持续的时间。一般来讲胆道梗阻的时间越长,胆道内压力越高,梗阻越完全,黄疸就越深。肝总管以下的胆管梗阻容易出现黄疸。肝内某一支胆管梗阻,反复胆管炎发作可引起该叶肝脏纤维化萎缩,但黄疸可以不明显,甚至不出现。恶心及呕吐是Charcot三联征以外的常见的伴发症状。
体格检查可以发现:巩膜和皮肤黄染,皮肤有抓痕,80%的患者剑突下和右上腹有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通常不明显。在胆囊未切除及胆囊没有萎缩的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在胆囊同时有急性炎症时,右上腹则出现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墨菲征阳性,有炎性渗出的患者,右下腹有腹膜炎的征象,应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但本病仍以右上腹部压痛明显,鉴别起来并不困难。伴有肝脓肿的患者,可出现右季肋部皮肤水肿,压痛及肝区叩击痛阳性。

诊断:急性胆管炎的诊断标准,各家意见尚未统一。由于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凶猛,有时在未出现黄疸之前,患者已有神志的改变,同时伴有寒战、高热、低血压休克等表现,故给诊断带来很大困难。对重症急性胆管炎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有学者认为本病的诊断在夏科三联征的基础上,再加上休克与意识障碍两大症状即可诊断。

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原则是手术解除胆管梗阻、减轻胆管内压力和引流胆汁。治疗方案应根据住院时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应在严重休克或多器官功能未发生衰竭之前就及时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必须结合有效的非手术疗法,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1.非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2)抗休克治疗;(3)抗感染;(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5)预防肾功能不全:
 2.手术治疗 对病情较严重,特别是黄疸较深的病例,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死亡率可高达25%~30%。手术方法应力求简单有效,主要是胆管切开探查和引流术。应注意的是引流管必须放在胆管梗阻的近侧,在梗阻远侧的引流是无效的,病情并不能得到缓解。如病情条件允许,还可切除有
炎症的胆囊,待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再彻底解决胆管内的病变。
(1)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
①经非手术治疗12~24h后病情仍无改善者。
②休克出现较早且发展较快,难以纠正者。
③病情一开始就较严重,全身中毒症状重并伴有较深黄疸者。
(2)内镜治疗:对于胆管炎病因不明者;非手术治疗24~36h无效或病情加重者;年龄较大,伴发病较多或重,手术麻醉风险较大者;有多次胆道手术史者,均可行急诊内镜胆道减压引流,包括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并取石,或经鼻胃管或内镜导管(鼻胆管)引流胆汁。有研究显示内镜治疗确实有效,并可降低病死率。急性胆管炎行急诊内镜EST和取石的指征为:
①结石嵌顿或胆总管远端结石,如不取出则无法有效放置鼻胆管引流减压
②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无血流动力学及凝血机制异常。
③结石较少、较小,1~3枚,小于1.0cm,估计易取出。急诊内镜取石后应常规放置鼻胆管引流。在急诊内镜作EST有利于胆汁引流和结石取出和排出,也有利于胰液的引流,降低胰管压力,减少胰腺炎的发生。由于引流通畅可有效预防结石复发和胆道感染复发。但在急诊情况下,治疗原则应以有效胆道减压引流为主,不应一味追求彻底治愈。
(3)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本法对高位或低位胆管梗阻都适用,且疗效较好,穿刺应在B超引导下或X线下进行,还可经引流导管进行冲洗和灌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预防: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肝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的严重并发症,故该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肝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的防治。①防治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的预防关键在于预防及消除致病因素。而已确诊为肝胆管结石的病人,则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尤其在并发胆道感染时应更积极地防治。早期即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控制胆道感染。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手术,去除结石,通畅引流,从而达到预防AOST的发生。②防治胆道蛔虫
症。蛔虫进入胆道后造成胆道不同程度的梗阻,使胆道压力增高,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可诱发AOST。另外,胆道蛔虫症也是肝胆管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胆道蛔虫症是预防AOST的极其重要的方面。主要是注意饮水、饮食卫生,防治肠道蛔虫病。一旦确诊即行驱蛔治疗,如已确诊为胆道蛔虫症,则应尽快治疗。给予镇痛、解痉、控制感染,促使蛔虫自行从胆道退出。另外,可作十二指肠内镜检查,用圈套器将部分进入胆
总管口的蛔虫套住拉出体外。治疗无效时方考虑手术治疗。